吉林快三二号推荐

2018-11-05 09:47:03

  原标题:三个香港人的北上故事: 从“去境外”到“在湾内”

  本报记者 杜弘禹  实习生 王扬扬 广州报道

  江子威有些期待。9月1日开始,按照最新政策,作为在深圳就业和创业多年的香港居民,可以申领一张港澳台居民居住证,“生活和工作都应该会方便不少”。

  与过去携资本而来的企业家先辈不同,新一代北上港澳人士有着独特时代属性与追求。他们或是创业者,受近年内地双创浪潮吸引和启发,前来寻求将梦想实现;或是就业者,凭借高学历、高技能和视野前沿等诸多优势,他们在内地经济转型中备受青睐,获得广阔发展空间,如高端服务人才和科技人才等。

  不过,北上之路并不平坦。一直以来,身份特殊使得他们在内地工作生活面临诸多不便。而多方信息综合显示,当前正推进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,将这一问题摆在优先解决的位置。

  除了推出前述的“港澳台居民居住证”制度外,近期国务院还宣布取消“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”。8月15日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也重点强调,要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。

  受访专家说,人是最活跃经济要素,港澳人士向内地便利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,按“成熟一项、推出一项”原则,未来还应有更多配套政策举措会出台,不断推动港澳人士北上发展从“去境外”转为“在湾内”。

  提升居住、工作便利

  今年30岁的江子威是一名金融服务从业者,毕业后曾在香港和内地之间几番辗转,最后“终于想清楚了”,2016年定居深圳,就业并着手创业。

  最开始,江子威频繁在两地之间往返,路上要花两个多小时,还得排队等待过关,那时他觉得这是最麻烦的事。第二年,逐步适应了深圳的工作,太太也跟着过来了,慢慢不再两地跑,这时江子威发现,他还面临诸多不便。

  “我在深圳只有一个回乡证,很多事情做不了。”江子威说,比如,他无法购买五险一金,虽然公司为他购买了商业保险,但相对而言还是少了很多福利;仅靠回乡证,无法注册使用移动支付,想买车也没法参与摇号。

  江子威记得,有一次他从深圳到桂林出差,赶到车站后发现回乡证丢了,但他无法像内地居民一样通过办理临时身份证来购票,最后未能成行。“感觉很麻烦也很尴尬”。

  这不是个案,2012年就来到深圳从事AR领域创业的香港人萧铭乐说,作为创业者,他曾想通过微信公号来进行品牌宣传推广,但他却发现用回乡证无法注册公号,“甚至我在购物网站上也没法进行实名认证”。

  而比上述两人更早来内地的陈霆烽感受更深,他早年毕业于暨南大学,然后又通过内地司法考试,成为广州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和合伙人。他认为,“社保、公积金、金融等不便,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。”

  幸运的是,如今随着“港澳台居民居住证”制度等一系列便利化举措的不断推出,上述种种不便将成为过去。

  9月1日开始,港澳台居民可以通过申领居住证,享受到与诸多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,这包括依法享受劳动就业、参加社会保险、依法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等三项权利;义务教育、基本公共就业服务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六项基本公共服务;乘坐国内航班、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,住宿旅馆,办理银行、保险、证券和期货等金融业务,在居住地办理机动车登记等九方面便利。

  港澳台居民居住证还采用与内地居民身份证相同的技术标准制作,包括编制相同的身份号码,确保他们能在办理网上购票、自助取票、旅馆住宿、金融业务过程中充分便利,包括在银行、电信、铁路、民航等领域享受快速核验。

  “这确实体谅了我们的难处,并做了很关键的工作。”江子威表示,他正研究如何申领。

  陈霆烽在近期参加了一场港澳人士在广州的考察活动,“大家也都在谈这个政策,都比较期待,我也在帮大家多方了解具体信息”。

 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。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黄柳权表示,类似的支持港澳、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会陆续有来,并且有些政策措施也可以在港澳居民工作、生活比较多的地方,如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。

  珠三角的吸引力

 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这种便利性的提升,将有望吸引更多港澳居民到内地就业创业,尤其是毗邻的珠三角地区。

  江子威认为,香港金融行业强大但传统,按部就班,而深圳不一样,这里年轻人多、公司多,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,并且得益于在香港有过从业经验,以及学历等方面优势,“找工作时的竞争力还是稍微会强一点”。

  站稳脚跟后,江子威开始创业。“在深圳,创业很容易被理解,容易找到资源、视野匹配的合伙人,各方面配套找到能力也很强,想法能迅速落实。”

  萧铭乐则道出了选择内地创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:成本。萧铭乐创业起步于香港,为寻求较低成本,便北上转移至深圳,“这里生活成本和租金成本都比较低,而且人也好招,我们全部开发人员都在深圳招”。

  一开始,萧铭乐延续传统的“前店后厂”模式,香港接订单,在深圳研发生产,但渐渐地,一些国内知名企业也开始向其抛来了橄榄枝。

  陈霆烽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业务则是为两地提供法律服务,近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商业互动活跃,这项业务蓬勃发展,“许多业务投融资双方来自两地,由我们从法律层面来牵线搭桥”。

  这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希望实现的效果:通过促进港澳人士向内地便捷流动,带来港澳高水平服务业、强大科研创新能力及更多创新资源,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雄厚的产业化能力和广阔市场有机结合,协同发展。

  中山大学学者张光南在《港澳青年内地创业》书中指出,相比老一辈港澳创业者,当代港澳青年具有“四高”特征,普遍具有大学及以上的高学历、从事产业多数具有高科技含量、位于价值链高端、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高附加值。

  陈霆烽说,近年他接触一些港澳学生发现,不少人还未毕业就已明确要在内地创业,甚至已经开始创业,“时代、环境和条件都不一样了”。

  “人才是第一资源,人才流动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流动。”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陈鸿宇说,除普惠性政策外,未来大湾区还需进一步配套更精准针对港澳各层次各类别人才政策,并构建相应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做进一步支撑。

  陈鸿宇进一步指出,当前对港澳人士便利性提升,从根本来看是“开放”,通过开放推动港澳人士北上发展不像是“去境外”,而是在“在湾内”。此外,未来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,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等的顺畅亦需如此推动。

  现在,陈霆烽每周在香港和内地的时间大约各占一半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后,有学者提出的“大湾区人”的概念,似乎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端倪。

  不过,包括陈霆烽在内,诸多受访港澳人士和学者还指出,除政策层面赋予便利性外,未来要吸引更多港澳人士尤其高端人才北上,内地城市还需要在整体营商环境,以及教育、医疗和养老等配套上再优化,提供同等公共服务。

来源:大发快三的玩法技巧

上一篇:福彩青海快三走势图带连线 下一篇:美久广场舞快三步